[太阳]南京解放前夕,孙科到中山陵园谒陵辞别,护卫们向他请示:“解放军渡江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?”孙科说:“毛泽东、周恩来对总理先生很尊敬,他们不会为难你们的,你们不要离开。”护卫又问人员和武器装备怎么办,孙科回答道都交给他们就是了。 (信息来源:人民网——保护中山陵:解放军攻克南京后一项鲜为人知的重大任务) 南京紫金山,因为孙中山先生,成了中国近代史一个绕不开的地标。孙中山先生自己选择了这片土地作为长眠之所,而他身后这座陵园,甚至在国共两党兵戎相见最激烈的时候,促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合作。 1925年,孙中山已是病入膏肓,众人商量后事,汪精卫提议安葬在北京景山,毕竟那里曾是权力中心。谁知病榻上的孙中山忽然翻身,用尽最后的力气说,他希望魂归南京。他一手创建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,正是在南京宣告成立。 国民党中央随即在紫金山南麓选址动工。1929年,一座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宏伟陵园落成。碑亭里刻着总理遗嘱,祭堂中立着先生铜像,而陵墓最深处,是他的安息之地。 乱世之中,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山陵拱卫大队,一支只为守护陵墓而存在的特殊部队。1937年日军兵临南京,炮火甚至直接轰击中山陵。拱卫大队的士兵们没有后退,他们用血肉之躯阻击日军,26名队员为此牺牲。 1949年,长江天险一夜之间被解放军突破,南京解放。当解放军的部队追击南逃的国民党军时,在新街口看到了孙中山铜像,战士们都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。可当他们抵达中山陵附近,侦察员报告前方仍有国民党军队驻守时,气氛顿时紧张起来。 南京解放前夕,孙中山的儿子孙科特意来陵前告别,他预见解放军不会为难他们,他们不必离开,只需将人员和装备完整地交给解放军。有了这番话,拱卫大队才没有选择抵抗或逃离,而是决定静观其变,保护陵墓为先。 带队的副政委刘志诚立刻意识到,这支部队非同一般。攻城前,从主席到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,都三令五申,必须保护好中山陵,甚至要“对守陵人给予照顾”。眼前的这支,正是那支特殊的拱卫大队。这意味着,不能轻易交火。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。谈判出奇地顺利。中山陵代处长范良和拱卫大队大队长王全一,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和平交接。拱卫大队交出所有武器,接受改编,但警卫任务不变,继续守护中山陵。 解放军的姿态也确实赢得了人心。他们没有进驻中山陵内的任何建筑,多数地方仍由原人员看管。当得知留守人员的粮食和菜金出现困难时,刘志诚马上上报,很快就为他们送来了补给。 新中国成立后,中山陵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修缮,成为了凝聚民族共识的象征。它仿佛在诉说一段历史:中国始终没有忘却自己的来时路,敬重孙中山先生的大义,在救国救民这条道路上,过去、现在、乃至将来,历届仁人走在同一条路上。